Part 1:社会思维

chapter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 我们如何构建我们的世界。
    • 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或误导我们。
    • 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性格以及生物性的影响
    • 社会心理学原理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研究领域。
  • 社会心理学的结论看似是显而易见的,是因为人们的认知往往有后见之明偏差,也就是如果之前有过与该结论相似或相关的模糊体验,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这个结论。

chapter 2: 社会中的自我

  • 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指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这种现象表明了自我感觉与社会、他人是相互影响的。
  • 自我图式(self-schemas)是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图式是指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可能自我是指想象中的自我。
  • 自我效能理论是指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也就是乐观自信的人勇于面对逆境,更容易成功。
  •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一种观点认为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指导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尊的动机不仅是社会认同,也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来克服人必将死亡这一事实所带来的恐惧。
  • 自我服务偏差包括自我服务归因(功劳都是自己的)、自我恭维比较(自己比别人优秀)、盲目乐观、虚假普遍性、虚假独特性。
    • 自我服务归因是指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自我服务归因能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主观行为维度如(自律性)比客观行为维度(如守时性)更容易引发自我服务偏差,也就是越不依赖于客观基础,人就越容易盲目自信。
    • 悲观主义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乐观主义的人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防御性悲观主义(如居安思危)则可以避免盲目乐观。
    • 虚假普遍性效应是指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也就是高估自己想法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效应是指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也就是高估自己能力的独特性。
  •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抑郁、缓解压力,但高估自己也让我们容易责怪别人和欲求不满。
  • 人们有时会自我挫败和自我妨碍,这是出于对失败的恐惧,人们主动制造外因来避免自己在失败后自责,比如大考之前玩游戏,如果考砸了就可以归因于游戏而不是自己笨。
  •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因为我们总是渴望被社会接纳。

chapter 3: 社会信念和判断

  • 人的记忆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网络,启动(priming)是指唤醒或者激活其中的某些特定联结。人们之所以无法客观、如实地对现实进行反应,就是因为现实的刺激容易诱发启动效应,使人们无意识地根据自己的信念和回忆有倾向性地解释现实。
  • 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纠正信念固着的唯一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也就是换位思考。
  • 启动效应说明事前的经验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信念固着说明事后的判断也会影响对现实的认知。
  • 人的记忆系统不能完美地存储过去的事实,我们的记忆是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构的,重构会受到主观情感、态度的影响,可能会把误导性信息整合到记忆中。
  • 人的思维包括受控制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两部分,直觉是自动化思维,受到图式、情绪反应、专业知识、无意识思维等的影响。
  •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指人们在解释自己的经历和构建记忆时,有时会忽略记忆中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倾向于把过去模糊的错误判断回忆成正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有验证性误差,也就是人们更愿意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去证伪。纠正过度自信也是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 启发式判断(heuristics)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思维策略,人们为了减少信息加工的时间,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形成印象、做出决定和生成解释,但可能产生错误。
    • 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根据其与过去经验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或预测,也就是基于相似性来预测可能性。比如我们认为鬼鬼祟祟的人更可能是坏人。
    • 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是指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进行判断或预测,也就是基于可得性来预测可能性,越容易回想起来的事情越有可能是真的。比如我们认为以k开头的单词比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更多,
  •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指否定过去发生的事实,对可能的结果进行心理模拟。比如常见的“如果当初…就好了”和“幸亏…了”两种心理。反事实思维和情绪相关,事件本身越重要,反事实思维的强度越大。
  • 错觉相关(illusory of correlation)是指当我们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很容易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是指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比如赌博时相信自己的手气。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描述了我们怎样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归因理论先驱哈罗德·凯利提出了归因的三要素:
    • 一致性:个体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类似行为的一致性。高一致性倾向于因果关系,低一致性倾向于偶然关系。
    • 区别性:个体的这种行为是否具体对应于该特定情境。高区别性倾向于外因,低区别性倾向于内因。
    • 共同反应: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如何。高共同反应倾向于外因,低共同反应倾向于内因。
  •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指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比如我们看到人摔倒会觉得他笨拙而不是去考虑路好不好走。情境因素也包括社会约束,比如拥有社会权力的人往往会导致人们高估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就像学生高估老师的智商。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注意力的习惯,当作为观察者时更注重活动的人而忽视环境,另一方面也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对于环境作用的重视程度有差异。
  •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信念能够导向自我实现,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信念会引导我们以证实自己的方式去行动。社会期望可以表现成自我实现预言,当我们对某件事的结果有所期待时,自己的行为就可能无意识地受到影响。
  • 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我们无法避免社会思维中的错误,但是可以训练自己对思维错误的敏感度。

chapter 4: 态度和行为

  •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通常根植于个体的信念,表现于个体的感受或者行为倾向中。态度ABC理论的三个维度是: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
  • 很难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是因为二者之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三种情况下态度可以较好地预测行为:
    • 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比如大数据去噪声。
    • 态度与行为紧密相关,比如根据爱不爱吃肉预测会不会吃肉,简单粗暴。
    • 态度是强有力的,比如洗脑洗出的态度。
  • 每个人都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对社会角色的规定行为影响了人们的态度。
  • 人们的言语行为会以加深信念的方式影响态度。
  • 登门槛现象是指先请人帮一个小忙再请他帮个大忙,会比直接请他帮个大忙成功率高,说明对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更大的事。
  • 目前有三种理论解释为什么行为能影响态度:
    • 自我表露理论: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是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自我矛盾。
    • 认知失调(自我辩解)理论:行为和态度矛盾会给人压力,所以我们会努力说服自己改变态度,或者无意识地忽略掉让自己矛盾的信息。
    •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摇摆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时,会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坚定自己的信念。登门槛现象就可以解释成在决定帮不帮大忙的时候,帮个小忙可以加强信念,以为自己很热心助人。衍生出的一个结论是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变成苦差,因为得到报酬的行为会让自己觉得做事是因为有报酬而不是因为喜欢。
  • 自我表露理论仅仅解释了行为怎样影响表面态度。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解释了行为怎样影响真实态度,一个是让态度迁就行为,一个是让行为坚定态度,两者同时起作用。当行为与态度明显冲突时更倾向于自我辩解,当态度模糊不定时更倾向于自我知觉。

Part 2:社会影响

chapter 5: 基因、文化与性别

  • 人的共性体现在生物相似性,人们由相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相似的生理和心理偏好。进化心理学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自然选择如何影响人们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
  • 人类进化出了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能超越生理基础的限制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环境的社会规范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文化交流的结果?)。
  • 女性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更强,女性更擅长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绪。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社会支配性和攻击性,更渴望性行为。但都是实验结果,没有理论解释。
  • 演化学家根据人类演化历程推理两性差异的原因。但批评者认为根据结果推理出解释属于倒推的机能主义,事后推测高估了事实的重要性,应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考虑到没有发生的各种发展情况,况且并没有实际证据证明演化学家的推测。
  • 生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基因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文化环境中的社会规范又能强化基因导致的外显差异。
  • 这一章相当空洞,生理学家领域新研究难所以没结论,社会学家有实验结论但相对浅显。和初中课本的知识量差不多~

chapter 6: 从众和服众

  • 从众(conformity)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有三种形式:
    • 顺从(compliance):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比如礼仪。
    • 服从(obedience):由明确命令引起的从众行为,属于顺从的一种,比如军队。
    • 接纳(acceptance):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比如洗脑。
  • 影响从众的因素。
    • 群体规模:抱团的人越多,越不敢有异议。
    • 一致性:越没有其他人提出异议,自己就越不敢有异议。
    • 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越不敢有异议。
    • 地位:群体成员地位越强,越不敢有异议。
    • 公开反应:越是公共场合,越不敢表现出不合群。
    • 事前承诺:当先前有过公开承诺或决定时,就不容易反悔。
  • 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
    • 规范影响:个体倾向于获得群体的接纳或免遭拒绝,因为偏离群体要付出情感代价(压力、痛苦)。
    • 信息影响:当自己态度不坚定、不确定时倾向于从众,把他人视作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多数人的选项往往是对的。
  • 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容易产生规范影响,希望自己行事正确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 逆反(reactance)理论指出,企图限制个体的自由会引起事与愿违的反从众行为,也就是从众的不自由感超过了不从众的压力。

chapter 7: 说服

  • 说服的两种路径。
    • 中心路径说服:当人们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时,就可能接受中心路径说服,也就是论据有力而令人信服,结果是人们态度的变化相对持久,甚至影响行为。比如学校的教育。
    • 当人们不仔细思考,没时间仔细推敲信息的意义时,就可能接受外周路径说服,也就是关注那些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关注论据,结果是只能导致肤浅而短暂的态度转变。比如拼多多的洗脑广告。
  • 说服的四要素: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渠道,说服对象。
  • 说服者可信度越高,说服力越强,可信度体现在地位的权威性,比如中央发布的信息,也体现在表面上的可靠性,比如说话看起来有自信、没有顾虑等。
  • 说服者的吸引力越高,说服力越强,比如舔狗相信女神的话。
  • 说服信息使人心情愉快,则说服力更强。说服信息能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则说服力更强,比如用烟鬼的肺宣传禁烟。
  • 说服信息与说服对象已有观念的差异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取决于说服者的可信度。可信度越高,大差异观点的说服力越强。比如医生容易说服人严格戒烟,但是少抽烟的建议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家人完全相反,少抽烟的建议往往更有效。
  • 如果说服对象已经有了赞成的观点,那么相同观点的说服信息更有效。如果说服对象心思缜密或立场不确定,那么包含正反两方面的说服信息更有效。
  •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呈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也就是先发制人的看起来更强势。首因效应的影响随时间递减,同时产生近因效应,也就是后面呈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 如果信息简单,面对面说服更有效,如果信息复杂,书面表达说服力更强。
  • 年轻人比老人更容易说服。
  • 邪教洗脑原理。
    • 登门槛效应:先让新成员承诺参加小活动,再循循善诱,逐渐提出更过分的要求,让新成员不忍拒绝。
    • 说服者有人格魅力,容易让人轻信。
    • 说服信息不断渲染温暖、救赎。
    • 说服对象基本都是年轻人,三观还在形成中,态度不坚定,容易动摇。
    • 把成员封闭在群体中,加强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依赖感。

chapter 8: 群体影响

  • 群体(group)是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互动,并以某种方式相互影响,将他们自己视为“我们”。
  • 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能提高某些任务的准确性,社会阻抑作用是指他人在场能降低某些任务的准确性。扎荣茨把这两个相反的理论综合了起来:他人在场会引起唤醒状态,而唤醒状态能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趋势,优势反应是指学习得相当熟练能够不假思索做的的反应。在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就是正确答案,比如不需要动脑的体力劳动,唤醒促进了优势反应,所以效率得到了提高。在复杂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不是正确答案,比如解数学题,唤醒促进了优势反应,使得我们倾向于用直觉解题而不是深入思考,所以降低了效率。
  • 置身于拥挤的人群同样会引起唤醒和促进优势反应。
  • 唤醒的本质是减少脑力思考,更多地依赖本能反应。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就是让我们不得不减少精力思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 评价顾忌:不管是否与他人交流,只要知道有观察者在场,我们就会想要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引发我们的自我关注。
    • 分心:在群体中我们会考虑别人的反应,这种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冲突,会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
    • 纯粹在场:即使不考虑评价顾忌和分心,仅仅是他人纯粹在场的状态也能一定程度地引发唤醒。
  • 群体的社会懈怠是指成员在集体任务中会减少自己的努力程度,主要原因是受到搭便车的诱惑。当自己成为群体的焦点时会提高评价顾忌,比如演讲,所以会引发社会助长作用。而当自己只是集体活动平凡的一部分时就会减少评价顾忌,比如拔河,所以会引发社会懈怠。
  • 减少社会懈怠的方法是让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虽然每个个体都不是群体的焦点,但工作结果是可以被别人看到的,就会提高评价顾忌。此外,当工作目标本身具有吸引力时也能减少社会懈怠,比如比赛胜利有奖金,团队的每个人都会努力想得到奖金。
  •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是指在群体中成员抛弃道德约束、忘却个人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助长和社会懈怠同时起作用,成员既被引发了唤醒而降低思考力,又降低了评价顾忌和分散了责任,导致成员隐蔽在群体中体验到匿名感和无自我感,结果是引发群体失控,比如摇滚音乐会上的群体发狂叫喊,又比如网络暴力。
  • 群体极化又称“风险转移”,是指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冒险,比如有人陪同时更可能鲁莽驾车。因为群体讨论能够加强群体原先的主导观点,无论是激进的观点还是保守的观点,比如大屠杀就是成员相互怂恿的极化结果。
  • 群体极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已经被证实:
    • 信息影响:群体讨论产生的大多数观点都和主导观点一致,在讨论中主导观点通过言语重复容易使成员转变态度。
    • 规范影响: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意见更好更合理,在群体讨论中人们会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很出众,于是纷纷省悟,主动向群体主导观点靠拢。
  • 群体思维(groupthink)是指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症状表现有:
    • 无懈可击的错觉:成员过分自信,看不到群体的漏洞或弱点。
    • 群体道义毋庸置疑:成员接受群体的内在道义,忽视了伦理和道德问题。
    • 合理化:以集体投票的方式将决策合理化来减少挑战。
    • 对对手的刻板印象:成员以为自己的群体很强大,低估对手实力。
    • 从众压力:对群体中提出异议的人施加压力。
    • 自我审查:成员为了维护群体一致性而抑制自我审查。
    • 一致同意的错觉:都不敢提出异议,容易形成表面上的一致同意。
    • 心理防御:成员保护群体不受质疑。
  • 预防群体思维的方法就是鼓励群体成员积极思考、交流观点、畅所欲言,更开放、全面地做决策。避免了群体思维的结果就是群体的问题解决,往往比个体决策更正确。因为群体内部的头脑风暴能产生更多观点,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消除认知偏见,从而产生更多的好点子。
  • 立场坚定的少数派可以动摇多数派的态度,少数派的存在打破了群体的一致同意错觉,迫使多数派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即使少数派的观点没有被采纳,整个群体的最终决策也会更优。

Part 3:社会关系

chapter 9: 偏见

  • 偏见(prejudice)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偏见的标志是负面评价,负面评价来自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当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时,就会引发负面评价。
  • 偏见证明了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即我们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所以偏见也分为公开的、有意识的外显偏见和微妙的、无意识地内隐偏见。现代社会中内隐偏见比外显偏见涉及面更广。
  • 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宗教原因、制度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