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汉语的历史分期和古今差异

  • 汉语分成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
  • 古代汉语是先秦到隋唐大约一千多年间的汉语,秦朝之前的算是史前语言,不参与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前身是夏言,指黄河流域中游一带华夏民族的语言,当时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一致的(怎么证明的?)。
  • 近代汉语是晚唐到清初大约一千多年间的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开始系统性地偏离古代汉语,语音上表现为语音系统的简化(韵母大大减少),词汇上表现为单音词为主转向双音词为主,语法上表现为出现了代词、助词等新的语法结构,期间出现了两种书面语,一种是模仿先秦时期的文言文,所谓文必秦汉,另一种是以六朝以后北方话口语为基础加工成的书面语,即古白话。
  • 现代汉语的开端众说纷纭,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在清中期以后,证据就是清中期以后的文学作品所用的词汇与现在相似,比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而在书面语上直到民国还在以文言文为主,五四运动以后才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是从五四以后开始的。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现代的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是普通话和现代方言。现代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是在自然选择(民众)和人为规范(统治者)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共同语分为书面共同语和口语共同语,虽然现在看来这两种共同语已经高度统一了,但二者的发展历程还是有所区别。
  • 书面语发展历史:在先秦时期,已经以今天的洛阳为中心形成了较大范围的书面共同语,称为“雅言”,雅言也是起源于夏言,论语就是用雅言写的,当时的书面共同语和口语共同语是一致的。到了汉魏时期,文人开始模仿先秦的书面语,书面语与口语逐渐产生了差距,所以在文人圈子里基本以文言文为书面共同语,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古白话的书面语,比如世说新语是古白话写的。到了唐朝,出现的变文和禅经里也使用了不同于文言文的白话文。到了宋朝,讲学之风盛行,书面语进一步口语化,如《朱熹语录》。宋元时期的话本、杂剧里大量使用了白话。元末明初开始出现白话长篇小说。到了清朝,白话写作在民间盛行,形成白话文与文言文势均力敌的局面。再到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白话文运动,同时国民政府在1920年宣布取消文言文教科书,正式确立了白话文的书面语地位。
  • 口头语发展历史:口语共同语最初的形成时间不明,但一般认为晚于书面共同语出现的时间,且北方话在口语上占主导地位。西汉时期扬雄的《方言》里使用了“通语”,相当于共同语的概念。自金朝定都北京起,北京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话在北方话里又是占主导地位的口语,同时北京话也成为了官话。北方话的影响力逐渐向南扩张,造成文白异读的现象,影响了南方人的口语习惯,但当时的口音都不标准。清朝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文字改革、言文一致、口语统一。民国时期蔡元培发明了注音字母来统一读音,还要审定读音,经由教育部向全国推广,这就是国语运动。
  • 在书面语的白话文运动和口语的国语运动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代汉语。后来汉语拼音取代了注音字母,全国人大决定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命名为普通话。

1.2 现代汉语方言

  • 方言具有应用价值(日常沟通需要)和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方言是一种语言内部的子语言划分,因为汉语的各个方言是同源的,而且在书面语上是统一的,所以是方言而不是语言。相反,欧洲各国的语言虽然在历史上属于同一个语系,但在书面语上不统一,所以英语、意大利语、法语都是语言而不是方言。
  • 地域方言是指某一个地域的口头语与地域外使用的口头语有差异,通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划定某一方言的标准,可以在地图上画出同言线,在命名时可以使用区域名,比如广东话、福建话。在地域方言的差别上,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
  • 社会方言是指以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属性来划分的方言,比如年轻人的时髦用语、黑社会的黑话等。广义的方言也包括社会方言,但这里只探讨地域方言。
  • 中国目前存在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每个方言区还分成若干个次方言区。
    • 北方方言,也叫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分布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的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还有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 吴方言,也叫江浙话、吴语。分布在江苏的南部和浙江、上海。其中温州话在欧洲势力比较大,可能是因为温州移民比较多。
    • 赣方言,也叫江西话。分布在江西大部分和湖北的东南角。在历史上,江西是黄河流域中原人南迁的必经通道,所以江西受其他地域方言的影响比较大。
    • 湘方言,也叫湖南话。分布在湖南一带。
    • 粤方言,也叫广东话。分布在广东的中西部和广西的一部分,还有香港和澳门地区。早年间在澳洲、北美也盛行广东话,因为广东移民比较多。广东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痕迹,比如吃说成食、喝说成饮、走说成行、回说成返等,听着就像古人。
    • 闽方言,也叫福建话。福建、台湾、海南、和广东的潮汕、惠州、汕尾一带。南洋(东南亚)也说的福建话。
    • 客家方言,也叫客家话。集中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台湾等地,湖南和四川等省也有分布(当地称“广东话”)等地。客家人原来都是中原地区的北方人,因为战乱躲到了三省交界的山里,天高皇帝远,与外界的交流也少了,所以客家话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 汉语方言的特点是越往东南越古老,越往轴心(北京)越现代。
  • 方言的语音差异可以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考虑。在声母上,南方方言有浊声母,北方方言没有浊声母,浊声母就是在读b、d、g的时候声带发力形成浊音,北方人读的时候只有嘴里发力。南方人还不分zcs和zhchsh、h和n等。在韵母上,北方话把元音尾(aoe)和鼻音尾(n)拉长,南方话使用入声韵尾阻止尾音拉长,入声韵在北方话里已经消失了。在声调上,体现在声调的数量不同。
  • 方言的词汇差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同意不同词,比如玉米、苞米和棒子。二是同词不同意,比如北方馒头没馅,南方馒头有馅。
  • 方言的语法差异相对较小,主要是使用习惯上的差别。
  • 方言形成的原因包括生活的社会团体、地域的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和人口迁徙。

1.3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针对的是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点。汉语规范当初是投票定的,所有是有争议的。
  • 动态的现代汉语规范包括三点。
    • 排除例外:排除方言里奇怪的语言习惯,比如北京话的“剪(jiao)头发”、“知不道”等。
    • 约定俗成:语言规范要迎合多数人的语言习惯,比如大多数人都读成“给(gei)予”,就要修改规范,而不是强制纠正大众的读音。
    • 兼容并蓄:乐于接受非北方方言与舶来语,比如瘪三、赤佬,以及咖啡、排队、第一时间等。

1.4 现代汉语的特点

  • 人类语言在形态上可以分为屈折语、黏着语和孤立语。
    •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一个词缀经常同时表达多种意思,代表语言是英语、俄语、法语。
    • 黏着语也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一个词缀一般倾向于只表达单一种的意思,代表语言是土耳其语、日语。
    • 孤立语不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代表语言是汉语。
  • 汉语在语音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声调、音素和音节三部分。
    • 汉语有声调,音节不变而单独改变声调,也能改变表达的意思,比如“啊”的四个音。
    • 在音素上,汉字的元音多,一个音节里可以没有辅音,但必须有元音。辅音很少,要么做声母(bpmf),要么做韵尾(n),辅音也不能连续出现,相比之下元音就比较灵活。
    • 在音节上,相比于英语,汉语的拼读痕迹小,一个汉字读出来就像一个音,也不会像英语一样出现连读吞音节的现象。
  • 汉语在词汇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音节和语素两部分。
    • 在音节上,汉语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其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古汉语里单音节词比较多)。汉语只有几百个音节,增加双音节词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减少同音词。一个汉字写出来可能有多个意思,增加双音节词还可以分化多义词。此外,双音节词还符合韵律上的习惯,比如我们习惯把四字成语按两个字一组读出来。
    • 在语素上,汉语的语素、音节、汉字是三位一体的,比如“计算机”是三个语素、是三个音节,也是三个汉字,而英语里字的概念和词的概念差不多,只要中间没有空格,不管写多长都算一个word。英语的构词主要靠派生,在一个单词的基础上加上“un”、“ed”、“con”等前后缀,汉语的构词主要包括附加(比较有限,“画儿”)、复合(“电灯”)、重叠(“干干净净”)、拟声(“哗啦”)和译音(“巧克力”),现在英语里也开始借鉴汉语的复合构词了,比如“raincoat”、“mailbox”。
  • 汉语在语法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语法手段、语法结构和语法成分三方面。
    • 在语法手段上,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包括性、数、格、时、体、态等变化,汉语通过“着”、“们”、“了”等方式实现语义变化。其次,汉语的词形和语法成分没有必然联系,至少不像英语一样有明显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可以用同样的形态做主谓宾定状补的成分,比如“做研究”、“研究东西”、“研究完成了”、“语法研究”等。而在英语里,形容词形态(“-ful”)只能做定语,副词形态(“-ly”)只能做状语。最后,因为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汉语里的语序很重要,比如“不怕辣”、“怕不辣”和“怕辣不”。
    • 在语法结构上,就是上面提到的语序的重要性,定语状语不管多长都要放在前边,除非另起一个句子,不能像英语一样把太长的成分用介词连在句子后面。
    • 在语法成分上,汉语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数词和量词。汉语的所有名词都要加量词,而英语和古汉语里没有名量词,只有用到不可数名词时会用容器计数,比如“a cup of tea”。其次,汉语有动量词,比如“打一拳”、“插一刀”。此外,语气词是汉语独有的,一个句子后面接上不同的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英语要靠变换句式、加疑问词等方式实现。

2 现代汉语的语音

2.1 语音概述

  • 语音是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至于文字、手语等都是语音的转换形式,严格来说并不是语言的真正的物质载体,只有语音才是承载语言的物质表现形式。心里默默的自言自语也算是语音,只不过是内部的声音,没有语音就不存在自言自语了。
  • 语音的研究可以根据语音的传播过程分为发声器官发出语音、语音在介质中传播和接收语音三方面。发声器官方面主要涉及发音语音学,研究针对的是发声器官,即语音的生理属性。语音传播方面主要涉及声学语音学,研究针对的是声波,即语音的物理属性。接收语音方面主要涉及听觉语音学,研究针对的是听觉和心理,即语音的心理属性。此外,还有人研究语音的社会属性,即音位学,也就是语义与语音的关系,当不同人说同一句话时,人们能够根据约定俗成的语音习惯把他们发出的有差异的语音归为一类。
  • 语音的切分:发声器官发出的一段相对连续的语音叫做音流,音流通常是复句或更多的句子。切分音流主要依靠停顿或语调变化,切分的结果称为音段,一个音段相当于一个句子,但并不能说音段就是句子,因为音段是语音单位,句子是语法单位,不能一概而论。在音段的基础上,根据更小的停顿进一步切分,得到的结果称为节拍群,一个节拍群相当于一个词组。在节拍群的基础上,根据轻重音进一步切分,得到的结果称为轻重音组,一个轻重音组相当于一个词,汉语的一个词里必然有轻重音,不可能所有成分的语音都是等重的,只不过有的轻重音我们难以分辨。轻重音组可以切分成多个音节,一个音节相当于一个字,字在汉语里又叫做语素。音节还可以切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种更小的单位。最后,韵母还可以切分成多个音素,声母不能切分是因为声母就是一种音素,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同一个音素根据发音位置的不同,在国际音标里有不同的写法。一般认为,音素是语音里的最小单位。
  • 把音节切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方法,把音节切分成音素是国际标准的方法,但在中国传统音韵学中,音节又可以分成“头胫腹尾神”五部分,头就是声母,胫腹尾就是韵母,神就是声调,这五部分就相当于音素。
  • 汉语中声母都是辅音,但辅音不都是声母,辅音还可以做韵尾。
  • 历史上汉字主要有过四种记录语音的方法:
    • 直音法:东汉之前主要使用的方法,又可细分为譬况、读若、直音和纽四声。
      • 譬况是对语音打比方,表示某个字的读音和一个已知的字差不多,只需要调整一下发音的轻重缓急。
      • 读若比譬况更具体,表示某个字的读音和一个已知的字完全一样。
      • 直音,其实和读若一样,只不过用起来更简洁,“A,读若B”是说A和B读音一样,可以仿照B的读音,而“A,音B”是直接用B给A注音,目的性更强。以上三种方法的共同缺点是需要借用简单的同音字来确定复杂或生僻字的读音,但作为基础的简单同音字的读音就很难表示,此外有的字没有同音字(比如糗),用已知字注音会不太准确。
      • 纽四声的方法不再局限于同音字注音,而是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字注音,同时标注平上去入的音调,比如“蹭,层去”表示“蹭”的发音是“层”读去声,纽四声的方法也有缺陷,因为有的字没有和它声母韵母相同的字,比如“日”。
    • 反切法: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但是由于古代是按照各自的方言进行反切,所以语音可能会和现代汉语不同,比如“鸡,古奚切”表示“鸡”的读音是“古”的声母拼上“奚”的韵母,读成gi,和现代汉语的读音不同。反切的产生,标志着汉族语音学的开始——从此懂得了对汉语音节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个音节分成声、韵两个部分。反切法的缺陷在于,依然是用字给字注音,需要掌握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用于注音的基础字,其次,字的读音是会变的,经年累月后如果很多字的读音已经变了,反切体系就会混乱不堪,所以一定要用符号注音取代汉字注音。
    • 注音字母:民国时期推行的一套注音符号,是取代反切法的一个转折点。有39个符号,其中24个表示声母,15个表示韵母。注音字母的优点在于符号少,不需要像反切法一样掌握大量基础字,而且念法固定,不像汉字的读音一样可能发生演变。注音字母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是没有彻底音素化,一些符号记录的是韵母而不是音素,比如“ao”是一个注音符号,但是包含两个音素,更科学的方法是每个符号只表示一个音素,第二是过于民族化,注音字母是从汉字中截取的,不便于国际交流。后来的国语罗马字、中国拉丁化字母都是对注音字母的改良。
    • 汉语拼音:1958年全国人大确定的,制定规则包括:以北京音为标准音,采用音素制,以及采用拉丁字母。26个拉丁字母中,5个用作元音,20个用作辅音,还有一个“v”暂时没用,但是不够用,所以后来有增加了四个双字母zh、ch、sh、ng和一个加符字母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