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 English Expression note(更新中)
1 How are you doing?
“how” pronounced as “ha”, “are” not pronounced, “you” pronounced as “you” or “yah” or “yuh”(ɪə), “ing” in “doing” pronounced as “ing” or “in” or “(ən)”
A:how are you doing?B:great!A:how are you (stressed “you” when ask back) doing?B:not too bad,thanks!A:take it easy~
2 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the most common way to ask others’job. the same as “what is your job? / how do you make money? / do you have a job? / where do you work? / how do you earn money?”
“what” prono ...
《西方哲学史》4:德国古典哲学
因为视频课不完整,这一部分摘抄总结自赵林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1 康德
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发展到极端,就成了怀疑论和独断论,在怀疑伦下没有普遍必然的知识,在独断论下得不到新的知识。在康德看来,这两派虽然观点相反,但问题的根源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没有正确认识到理性的作用,怀疑论固守经验而抛弃理性,独断论固守理性而抛弃经验,他们都极端地认为经验和理性是非此即彼、不能共存的,所以康德为了明确认识论中经验与理性的关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进行认识之前先批判地考察理性本身,弄清楚理性的能力、范围、界限。因此康德的哲学通常被叫做批判哲学,主要体现在康德撰写的“三大批判”中,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出生在德国一个名叫哥尼斯堡的小城市,一生中除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外,始终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但他学识广博,当过图书管理员、家庭教师、大学教授,在大学里讲的课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学科领域。
在康德的时代,学科的分类还没有细化,许多思想家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康德也是如此。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牛顿机械论世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说,即“星云假说” ...
《现代汉语》(更新中)
课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8351486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沈阳
1 绪论1.1 汉语的历史分期和古今差异
汉语分成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
古代汉语是先秦到隋唐大约一千多年间的汉语,秦朝之前的算是史前语言,不参与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前身是夏言,指黄河流域中游一带华夏民族的语言,当时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一致的(怎么证明的?)。
近代汉语是晚唐到清初大约一千多年间的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开始系统性地偏离古代汉语,语音上表现为语音系统的简化(韵母大大减少),词汇上表现为单音词为主转向双音词为主,语法上表现为出现了代词、助词等新的语法结构,期间出现了两种书面语,一种是模仿先秦时期的文言文,所谓文必秦汉,另一种是以六朝以后北方话口语为基础加工成的书面语,即古白话。
现代汉语的开端众说纷纭,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在清中期以后,证据就是清中期以后的文学作品所用的词汇与现在相似,比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而在书面语上直到民国还在以文言文为主,五四运动以后才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是从五四以后开始的。狭义的现代汉语 ...
《西方哲学史》3:16-18世纪西欧哲学
1 概论
古希腊时期由于刚刚产生哲学,对自然万物都充满好奇,所以基本都是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到了中世纪,由于历史原因使基督教神学兴起,哲学家把人的主观精神放大、异化为一个客观的、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哲学,只是中世纪的哲学家缺乏反思,没有意识到神源于主观精神。古希腊聚焦客观世界,中世纪聚焦主观精神,所以到了近代就自然而然地、有意识地开始探讨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移(上帝也算是本体)。
中世纪时期哲学氛围比较压抑,由于现实生活充满了战乱、苦难,人们对客观现实感到失望、鄙夷,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另一个世界,瓦尔特·本雅明评论说“正是现实中充满了绝望,我们才被赋予了希望”。到了近代,内因外因交加产生了两场思想运动,一个是文艺复兴,发生在南部欧洲的拉丁文化的地域,导致了人性的解放,用人性取代了神性,用人道主义取代了神道主义,用现世的快乐取代了天国的理想,另一个是宗教改革,发生在北部欧洲的日耳曼文化的地域,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也是突破了中世纪沉闷的哲学气氛和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不是着眼于人文主义,而是强调一种纯正的信仰和纯朴的道德。
然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西方哲学史》2:中世纪时期
网课的内容讲的比较简略,似乎不太重视中世纪这部分。
1 概论
中世纪(Middle Age)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之前称为古典时期(Classical Age),之后称为近现代时期。
古典时期哲学以本体论为核心,主要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近现代哲学以认识论为核心,主要研究真理是什么以及如何认识真理。本体论和认识论以人为中心,思考的是人观察世界并认识世界的问题,而中世纪哲学则以宗教哲学为核心,在人和世界之中插入了神的存在,宗教哲学的神学维度是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圣经为基础、以灵修为指向、以得救为盼望。
基督教哲学是一种精神哲学,认为人在身和心之外还有属灵的部分。心灵的理性让我们区别于动物,却无法区别与纯理性的机器人,所以在感性和理性之外还有一个超理性的部分,让我们区别于机器人。基督教把这种超理性定义成属灵,是对上帝、对圣经的服从。而我们可以把这种超理性理解成自由或自由意志,自由就是不被规定,如萨特所说“人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能为了更高的追求去违抗本能和规定。如果把这种自由绝对化,进而把人的所有属性都绝对化,结果就是全知全能全 ...
《西方哲学史》1:古希腊罗马时期
课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582263
1 绪论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是指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此后几千年文明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中国文明主要在中国内部,地域大民族少,而西方文明涉及到欧洲、美洲的多个国家,地域小民族多,所以西方文明的体系要比中国文明复杂。
中国文明的传统是以夏变夷,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早期周边地区都是文明水平比中国低的国家,所以中国能够用自己的文明同化和融合周边地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文明,来一个融合一个,中国文明因此没有断过线。但中国文明也因此相当保守,难以自我更新,到鸦片战争时期,遇到了强大的西方文明,就无法同化了。
西方文明的传统是融合更新,因为周边是两河文明、埃及文明等强大的文明,不存在类似夏夷的明显强弱局势,所以西方文明不像中国一样悠然自得,而是更有发展的内驱力,发展历程也比中国更复杂。
philosophy是两个希腊语的结合,philo是爱,sophia是智慧,所以philosophy本身 ...
《社会心理学》(暂停更新)
Part 1:社会思维chapter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我们如何构建我们的世界。
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或误导我们。
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性格以及生物性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原理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结论看似是显而易见的,是因为人们的认知往往有后见之明偏差,也就是如果之前有过与该结论相似或相关的模糊体验,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这个结论。
chapter 2: 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指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这种现象表明了自我感觉与社会、他人是相互影响的。
自我图式(self-schemas)是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图式是指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可能自我是指想象中的自我。
自我效 ...
《心理学与生活》
1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智过程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的目标是观察、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观察的核心是客观性,解释的核心是想象力,预测的核心是精确可检验,预测和控制都是对解释的证明。
研究方法的争论: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认为人类所有心理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组合来理解,通过分析组成个体心理生活的感受及其他经验的构成元素,进而揭示人类心理的基础结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为意识是流动的,心理的特征是与环境持续进行相互作用,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内容。结构主义研究心理内容是什么,强调科学方法、精确测量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机能主义研究行为的目的和原因,强调创造性的解释而不是科学实验方法。
心理学家的观点决定了他们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方式,书中介绍了七种观点,但是心理学家往往不会局限在单个观点上。
心理动力学观点(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又称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学,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人的行为是从先天的本能和生物驱动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 ...
《人类简史》
认知革命(约7万年前)
烹调技术的发明减少了食物所需要的咀嚼和消化的时间,让人类可以缩短肠道、降低能量消耗,有了发育大脑的余地。学会用火让人类能主动控制和利用自然的力量,有了发展的实力。
智人能够淘汰其他的人种征服世界,是因为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大脑,让智人拥有了新的语言技能,不仅能沟通信息,还有了虚构故事的能力,这是智人集结人力、团结合作的基础。因为依靠互相认识、交流所能维持的团体大约是150人,而共同相信一个虚构的故事或存在就能打破团体规模变大产生的认知壁垒。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没文化的可以有相同的宗教崇拜,有文化的可以考虑共同利益,人之间的合作不再严格需要彼此认识和了解。
认知革命以来,智人生活在双重现实中。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一个是能使人相信的想象中的现实。这种意识形态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由基因的演变所主导,而是可以根据需求主动引导社会的变革,使人类社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智人胜利的关键。从此智人超越了生物学对人类行为和能力的基本限制,创造了文化和历史。
有证据表明,自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在逐渐减少,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能够依赖别人的技能和成果,不需 ...
旅行商问题与最优解搜索算法
1 问题描述旅行商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TSP)是这样一个问题:给定一系列城市和每对城市之间的距离,求解访问每一座城市一次并回到起始城市的最短回路。它是组合优化中的一个NP困难问题。本文选择公开的a280数据集进行测试,求解访问全部城市的最短路径。数据预处理及数据散点图如下:
import math,random,time,copy# 城市坐标cities = []# 邻接矩阵,distance[i][j]表示cities[i]到cities[j]的距离distance = []def init(): with open("a280.tsp",'r') as f: lines = f.readlines() i=0 while "NODE_COORD_SECTION" not in lines[i]: i += 1 for j in range(280): c = ...